2017-03-16 09:26:26分類:行業資訊4041
今年兩會中,“人工智能”一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將人工智能的議題全面推向高潮。這也是繼去年科技部表態要大力支持人工智能后,政府對于這項新興產業的認可和支持的最強音。
兩會向來是科技界的風向標,作為兩會代表的科技大佬們也紛紛提交議案,對此展開廣泛討論。
李彥宏的3項提案全都聚焦人工智能:利用人工智能視覺技術優化紅綠燈設計、緩解交通擁堵,用人臉識別技術輔助公安部門尋找走失兒童等。他大膽預測,人工智能革命和傳統工業革命不同,未來許多產業會實現自動化續作,類似于職業司機之類的工作,在可預見的未來將不復存在。
馬化騰提交的7項議案中也特別提到,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領域成為全球創新高地。這些新技術平臺的出現,使得大規模的連接成為可能,隨之而來的,是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
雷軍也提交了一份加快實施人工智能國家戰略的議案。他認為,未來人工智能會取代社會50%以上的工作崗位,同時會創造新的工作機會。他建議在國家層面進行人工智能發展的頂層設計和專項規劃,大力促進人工智能產業化發展。
可見,盡管目前人工智能距離應用在各行各業還很遠,但它無疑是未來的大方向,是一個大風口。
人工智能浪潮下,各大科技巨頭早已提前布局,搶占市場。在中國,百度最早提出人工智能戰略,小米發布了首款自主研發的SoC芯片“澎湃S1”,并設立了探索實驗室。騰訊也已經成立了AI Lab,致力于打造出一個更加廣義的AI,讓人工智能產品能夠深入到我們的生活中。放眼全球,谷歌、Facebook、微軟等巨擘更是在人工智能戰略方面一直高歌猛進。
眼花繚亂的人工智能開發,那么最有價值的方向是什么?未來最需要什么樣的企業?要從我們每個人為之貢獻的大數據說起。
每個人的“數據排放”已經塑造了另一個自己:你發的郵件、微博、微信、;你的網頁搜索、點擊、下載、購買記錄;你的信用卡、傳真、電話、健康檔案;你有手機閑逛留下的痕跡;你拍過的所有照片;監控攝像里的簡短片段……當今這些數據的價值還僅開發了很小一部分,那么未來算法進一步發展會怎么樣呢?
人工智能領域的領軍人物佩德羅•多明戈斯在《終極算法》一書中提出,未來會出現一種終極算法,它能通過機器自主學習,創造出關于人類的所有知識。這就導致未來一定會出現一種新型數據公司。該公司與你的數據的關系,就像銀行和你的錢的關系一樣。銀行不會偷你的錢(有也是極少數)。它們應該明智地對它進行投資,而且你的存款已經過FDIC(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承保。
“新型數據公司”會對你的網上互動進行匿名處理,并通過服務器確定這些互動路線,然后通過其他用戶將這些互動集合起來。它會把你這輩子所有的數據儲存在一個地方,會對關于你和你的世界的完整模型進行學習,并對其進行持續更新。它會代表你使用模型,并一直做你要做的事,發揮模型的最大能力。公司對于你的基本承諾是,你的數據和模型絕不會在損害你利益的情況下被使用。這樣的保證真的過于簡單,畢竟你本身就無法保證你絕不會做損害自己利益的事。但公司的存在就取決于這樣的保證,就像銀行的存在取決于它保證不會弄丟你的錢一樣,因此你應該信任這家公司,就像你信任你的銀行一樣。
這樣的公司會很快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公司之一。當今你的簡介也許一分錢就能買到,但一個用戶對于互聯網廣告業的價值可能是每年1200美元,谷歌掌握的你的那部分信息價值約20美元,facebook的是5美元,等等。除此之外,還沒有誰能全部擁有各部分的數據,而且完整的數據比各部分數據的總和要多。利用這種數據創建一家《財富》500 強公司并不會需要很多費用。
當然,當前的一些公司想擁有數碼的你,谷歌就是其中一個。謝爾蓋•布林說:“我們想讓谷歌成為你大腦的第三個組成部分。”但是,雖然諸如谷歌和facebook之類的公司處于領先地位,但它們并不適合作為你的數碼家園,因為它們存在利益沖突。它們通過廣告分析來謀生,因此得權衡你的利益和廣告商的利益。你不會允許自己大腦的第一或者第二組成部分各有忠心,第三組成部分就更別提了。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霍金近日在接受《泰晤士報》采訪時,表示人工智能進一步發展便可能會通過核戰爭或生物戰爭摧毀人類。他建議人類組成“世界政府”來防范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威脅。“世界政府可能會成為暴政,所有這一切聽上去好像人類劫數難逃,但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認為,人類終將會崛起,解決這些挑戰。”
當所有的數據都被數據公司掌控,人工智能超越人類后,會不會消滅人類?這也是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探討的議題。
每個人每天產生的海量數據都無形中將一個全新的數據處理系統——“萬物互聯網”喂養得越來越強大。“個人”正逐漸成為這個巨大網絡系統里的微小芯片,而這個巨大系統卻沒人真正了解。每天你都通過電子郵件、電話和文章吸收無數數據,處理這些數據,再通過更多電子郵件、電話和文章,傳回新的數據。但在整個宏觀的架構中,你究竟身處何處?我們所產出的那些數據,又如何與其他幾十億人或計算機產出的數據連接?而且我們也沒有時間找出答案,因為光是回復電子郵件就已經耗盡我的時間。而隨著我提升效率,能夠更有效地處理更多信息,也就是回復更多電子郵件、打更多電話、寫更多文章,反而讓身邊的人淹沒在更多的數據之中。
這種無情的數據流帶來了新的發明和破壞,而且不在任何人的計劃、控制或理解之中。沒有人能真正理解全球經濟如何運作,也沒有人知道全球政治將走向何方。但也沒有人真的需要理解這一切。你該做的,就只是回信回得更快(而且允許系統存取這些內容)。正如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相信市場那只看不見的手,數據主義相信數據流也有一只看不見的手。
當然,我們可以試著升級人類數據處理系統,但光這樣還不夠。萬物互聯可能很快就會創造出龐大而快速的數據流,就算是升級后的人類算法也無法處理。汽車取代馬車,我們并不是讓馬升級,而是直接讓馬退休。或許,智人也到了該退休的時候。
當然,我們無法真正預測未來,因為科技并不會帶來確定的結果。同樣的科技,也可能創造出非常不一樣的社會。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的興起肯定將改變我們的未來,但并不代表只會有一種結局。《未來簡史》講到的“萬物互聯網”只是可能性,而非預言。作為普通大眾,我們應該做的就是享用人工智能,就像《終極算法》給出的建議:“不要和人工智能對抗,要讓人工智為你服務。”
如果計算機已經學會完成你的工作,不要試圖與它競爭,而要利用它。把大數據看作你知覺的延伸,把學習算法看作你大腦的擴展。當下最佳棋手是所謂的人馬怪(半人、半程序)。在其他許多職業中情況也是如此,從證券分析師到棒球球探。這并不是人類與機器的對抗,而是有機器的人和沒有機器的人之間的對抗。數據和直覺就像馬和騎手,而你不會試圖超過一匹馬,你在駕馭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