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硬件企業開始提到智能家居的概念,但發展并不平順。在移動互聯網出現之前,它為智能硬件的應用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谷歌眼鏡的問世揭開了智能產品首次亮相的序幕。可穿戴設備、微型智能產品和輕量級智能產品已經出現在舞臺上。智能家居供應商、國際巨頭和互聯網公司參與了這場戰斗。
許多品牌的參與使跨行業的合作變得困難。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智能電視希望版權費用和相關的視頻內容;智能冰箱的企業家要做生鮮冷鏈供應的利潤;智能路由器的用戶想讓網站導航、云服務和廣告盈利;智能相機想讓視頻內容存儲服務;智能安全設備,希望獲得財產保險費用。
張永剛,副主任,國家標準化委員會智能大廈和住宅小區,已公開表示,智能家居標準的兼容性差,設備互聯互通困難。盡管“閃聯”、“e家佳”、“廣聯“智能家居企業參考三標準,但又各有側重,并不能實現智能家居融合的整個領域,利益競爭必然帶來標準的“不協調”。
“這些行業,如相機、安防等品牌都比較分散,技術也參差不齊,難以保證產品的質量和穩定性。”孫穎同時表示。
“傳統家電企業缺乏創新動力,近一兩年沒有實現互聯網的出現,有些產品不能滿足高端的需求。”一位家電業內人士認為。
目前,業界正在推動家居與物聯網的融合,共同構建一個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家居系統。但是,超過80%的RFID、傳感器和其他傳感設備的芯片依賴國外進口。但由于缺乏自主產權的核心產品和技術,也導致了國內產品的整體價格過高。
所以,目前,智能家居還只是智能家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