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展歷程
2012年因谷歌眼鏡的亮相,被稱作“智能可穿戴設備元年”。在智能手機的創新空間逐步收窄和市場增量接近飽和的情況下,智能可穿戴設備作為智能終端產業下一個熱點已被市場廣泛認同。
2013年,各路企業紛紛進軍智能可穿戴設備研發,爭取在新一輪技術革命中分一杯羹。
2產品形態
可穿戴設備多以具備部分計算功能、可連接手機及各類終端的便攜式配件形式存在,主流的產品形態包括以手腕為支撐的watch類(包括手表和腕帶等產品),以腳為支撐的shoes類(包括鞋、襪子或者將來的其他腿上佩戴產品),以頭部為支撐的Glass類(包括眼鏡、頭盔、頭帶等),以及智能服裝、書包、拐杖、配飾等各類非主流產品形態。
4存在問題
1、價格昂貴。Google Glass售價高達1500美元;Nike+ FuelBand SE售價為149美元;阿迪達斯即將推出的安卓系統智能手表售價399美元。
2、電池續航時間短。普通的智能手表電池使用時間在24小時左右,如果開啟更多功能耗電量會增加,這樣使用者不得不每天充兩次電才能正常使用。
3、不能獨立使用或功能不全。很多智能手表的功能需要搭載手機才能夠使用,消費者不禁要問:那還用它做什么?
5引發問題
隱私問題
人們對網絡的依賴日益增強,可穿戴設備強化了這種依賴性,當到處印刻著健康指數、行為習慣、生活偏好和工作履歷痕跡的時候,個人隱私泄露的危險大大增加。可以獲得的個人數據量越多,其中的隱私信息量就越大。只要擁有了足夠多的數據,我們甚至可能發現有關于一個人的一切。我們知道,互聯網將每時每刻都釋放出海量數據,無論是圍繞企業銷售,還是個人的消費習慣,身份特征等等,都變成了以各種形式存儲的數據。大量數據背后隱藏著大量的經濟與政治利益,尤其是通過數據整合、分析與挖掘,其所表現出的數據整合與控制力量已經遠超以往。
輻射問題
可穿戴設備輻射對人的健康真的不會受到影響嗎?就這一問題,記者特地請教了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電子工程系教授胡波。胡波介紹說,智能手環是通過傳感器把脈搏壓力、溫度等身體信息轉化為電信號,然后通過電磁波發射給手機等數據終端。因為發射距離短,所以信號強度比手機接收和發射的一般信號要弱,輻射相對也就更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