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2 09:58:14分類:行業資訊3617
現在很多人生病了不是先去醫院,而是習慣打開健康APP、微信公眾號等渠道獲取相關信息,有的甚至直接在線與專家進行溝通。如果確定需要就醫,還能在網上預約掛號。越來越多的移動健康服務出現在我們身邊,并漸漸成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曾發布報告稱,中國的移動醫療市場規模也將突破百億元。雖然移動醫療健康市場被視為下一座“金礦”,但因體系的復雜性,商業模式并不容易“落地”。
不過,在世界范圍內,已經有7種移動醫療模式可以盈利了。《生命時報》采訪專家對這些模式的發展現狀和前景加以分析,也為國內移動醫療市場提供可借鑒的發展思路。
受訪專家: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辦公室主任陳偉偉
中國科學院慢病監控與預防控制技術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海英
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風險評估與控制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李明
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與儀器科學學院教授劉清君
為醫生提供手機臨床信息
移動醫療已經影響到醫院的醫療管理方式、醫患溝通模式、醫生從業生態等。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動健康公司Epocrates,專為醫生提供手機上的臨床信息參考,2012年收入約為億美元。
劉清君說,醫療服務信息化是國際發展趨勢。國內越來越多的醫院正加速實施基于信息化平臺的整體建設,以提高醫院的服務水平與競爭力。信息化能夠提升醫生的工作效率,有更多的時間為患者服務,也可以實現一定的盈利。
然而,目前醫院和服務商都面臨著難題。
首先是經費問題。一些醫院難以承擔上千萬元的啟動費用以及昂貴的后期維護成本,只在部分科室應用移動護理服務,導致系統應用難以得到充分發揮。
其次是技術障礙。目前移動設備面臨無線網絡信號不均勻、條碼識別率不高、待機時間短等問題,嚴重影響使用體驗和工作效率。另外,醫院內部基于新型業務的流程和模式尚未完全建立,導致應用效益還無法準確評估。
為企業提供遠程醫療服務
在劉清君看來,廣義上的遠程醫療至少應該包括兩大方面,即偏重診病的遠程醫療系統,以及偏重健康管理的平臺。
前者解決的是看病難問題,比如國內很多醫院開始形成規模的遠程會診系統,后者解決的是防病問題。在盈利方式上,遠程醫療大大縮短了空間距離,減少了時間上的浪費,還能對有限的醫療資源進行優化分配。
張海英表示,目前遠程醫療還缺乏一套完善的標準規范,需要克服保證傳輸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維護網絡安全等難題。
另外,不管是哪種遠程醫療,都需要專業醫師的參與以及設備支持,配套硬件能否跟上,以及醫務人員的軟件支持能否保證也需要考慮。
導醫服務提供健康咨詢
劉清君認為,目前國內由商業機構提供的醫療咨詢服務與之類似,如丁香園、好大夫網站等開通的專家推薦及預約服務。有些APP也已開始轉變商業模式,如“春雨醫生”已宣布實行會員制,即購買8元/月的會員后,可享受不限次數的免費咨詢,非會員用戶的提問次數則被限制為每10天一次。
專家認為,美國在移動醫療中發現的隱私及信息安全問題,在中國也需要解決。另外,在政策和監管尚未完善階段,確定醫生和機構是否具有資質是個大問題,網站、APP是否有行醫資格,需要相關部門證實。最后,對于虛擬世界中的醫療責任如何鑒定,更是難題。
醫院聯網,網上診病、開藥
在美國,多家診所聯網運營,病人可以從網上預約并索取處方藥,獲得檢查結果的電子版,并通過網絡查看個人健康結論。醫生則可以通過網絡訪問電子病歷。不過,因為醫療模式的不同,目前還未能在我國發展。劉清君認為,這種商業模式可以借鑒到我國的醫院當中。
目前,國內多家醫院已經基本構成完整的移動醫療系統。比如,通過“移動醫生應用”,醫生可以隨時隨地了解患者病情,并同步做出診斷結果和治療方案。即使醫生不在醫院,也可以根據系統信息申請診斷報告、下醫囑。
然而,劉清君表示,當前醫院之間的信息化建設還都不夠完善,彼此之間患者的電子病歷、診療信息基本沒有通過信息交互技術實現共享,患者自然也就體會不到移動醫療帶來的便利。即使有些公司提供了健康管理、診療輔助服務,也會因缺乏醫院這一重要環節,使效果與盈利大打折扣。
利用手機客戶端管理慢病
衛計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推出“中國高血壓患者心血管危險因素全面管理工程,計劃實現患者通過手機APP與醫生的直接聯系。
陳偉偉教授說,在社區開展移動醫療服務,對心血管病防治意義重大。中國的慢性病人超過三億,移動醫療的產品可以讓用戶自己管理疾病。當用戶規模上升后,社會和商業價值就將體現出來。
移動技術一定會改變慢性病的管理。不過他指出,移動醫療APP將可能遇到患者隱私保護、醫囑合法性等問題,如不解決這些問題則很難全面推廣。移動醫療APP還不能“壟斷”慢性病管理領域,畢竟還有相當一部分老年患者不習慣用移動醫療。
可穿戴醫療,實現監測和數據采集
醫療智能穿戴設備是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戶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種便攜式設備。它不僅僅是一種硬件設備,更是通過軟件支持以及數據交互、云端交互來實現強大的功能。
目前市場上的可穿戴醫療設備有兩大類:一是體外數據采集,比如血糖監測系統。二是通過體征數據(如心率、脈率、呼吸頻率、體溫、熱消耗量等)監測來幫助用戶管理重要的生理活動。
可穿戴醫療設備為個性化醫療時代的到來提供了商業機遇。在理想情況下,它能收集一套患者的長期數據,通過與人群的基準數據對比,來發現用戶中長期的慢病風險。醫生也能獲得患者疾病變化、康復進展等重要信息,并有針對性地提供個性化醫療方案。
健康大數據價值無限
隨著可智能穿戴設備市場的發展,也積累了大量與消費者健康相關的數據,大量信息通過深度挖掘可以產生無限的商業價值。通過醫療數據庫可以搜索病人信息,通過移動技術,患者可與醫生隨時聯系,以數據為內容的移動醫療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
醫療診斷類的評價應用已成為建立醫患互信的渠道。病人通過對醫生信用的評級,公開數據,使移動醫療的潛在價值得到發揮。
更為重要的是,目前市面上的多數移動醫療企業均未解決一個最為核心的問題:不論是慢性病的管理還是為客戶提供遠程醫療,所有數據的最終接收端應為醫生。但由于我國公立醫院醫生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解放,醫生很難通過這些移動醫療為客戶提供詳細充足的專業建議。
此外,移動技術在應用中還存在許多挑戰,比如移動應用少、技術限制、安全性、預算等,這些因素讓國內移動醫療最終實現盈利還需要走很長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