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3 10:57:43分類:行業資訊4438
防盜報警設為人們創造安全、舒適的生活、工作環境,保護人身、財產安全;政府、企事業單位、機關等各類團體性機構,乃至國家財產也需要得到保護。防盜報警作為離生活貼近的安防設備,被廣泛應用與各個領域。
一、防盜報警市場需求
對于傳統的軍工領域,尤其是在一些需要保密的場合,對防盜產品的需求很大,而且,這些應用領域比較大的一個特點是,總額相對較大;對金融領域而言,市場已經趨于飽和,目前主要是后期的維護以及產品的更新換代,但是國家郵政儲蓄銀行的建立和信用社管理的規范使得這一領域又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學校,尤其是高校在建的新校區及各地的大學城等項目需求量也比較大;而對于廠礦和民用是處于起步階段的兩個領域,而且各有特點;民用領域更注重產品的美觀以及服務和操作簡便等方面,且市場主要集中在大量的新建小區;廠礦領域由于其大多有廠地大和戶外的特點,周界防范系統是其發展的重點。
(一)小區防盜報警設備的運用較為直觀
現階段,隨著小區需求不斷擴大,為了進一步規范住宅小區智能化建設,建設部特別制定了智能小區的等級標準,按照其要求智能小區中須具有安全防范、信息管理、物業管理和信息網絡等系統。因此小區安全防范系統建設已逐漸納入許多小區建設的必備項目中了。以深圳為例,幾乎所有新建的住宅樓盤都預裝了防盜系統,并禁止安裝防盜網,而上海、廣州、溫州、南昌等地更是花費重金拆除了防盜網,規定其防盜功能須由電子防盜系統來完成。因此,家庭安防系統必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并且也將從北京、上海、廣東等發達城市向內地蔓延開來,形成一個全新的朝陽產業。
(二)需求市場無線防盜探測器迎來產業發展
從工作原理分析,防盜探測器可以分為紅外報警探測器、微波探測器、玻璃破碎探測器、震動探測器、超聲波探測器、開關式報警器、周界報警探測器、雙技術與雙鑒報警探測器。隨著數字化發展的不斷深入,有線技術由于安裝和美觀上的缺陷,催生了無線紅外探測器這一產品的誕生。而物聯網的發展以及通信巨頭的介入,則極大的推快了探測器無線化發展的前進步伐。
(三)物聯網的發展趨勢擴大無線化需求
由于主機功能的逐項集成,結合智能家居的系統功能,防盜系統對探測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應用ZIGBEE、Z-WAVE主機需要檢測探測器狀態,如:故障檢測、握手協議、欠電電壓、在線狀態,遠程控制等等。因此防盜報警系統對探測器的無線雙向傳輸、無線組網的功能需求的逐漸明顯。
(四)通信行業的介入推動無線化的應用
移動公司,電信公司依靠自己龐大的網絡體系和客戶群體大力推進"無線城市"建設,將主機集成到電話機或者服務終端上,大大的方便了無線探測器的使用,促使更多的用戶選擇無線探測器產品。
二、防盜報警市場現狀
近年來,我國防盜報警器的銷售數量和總銷售額均以年均30%-60%的幅度高速攀升。具體來看,2016年我國防盜報警行業市場規模為180億元左右,2017年突破200億元。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2018年我國防盜報警行業市場規模突破250億元。
目前,我國的報警企業運營規模不一,企業性質各異,地區性比較強,分布較散,優勢和服務范圍各有千秋,不同的運營模式也各有所長所短,表現為大中型城市市場相對成熟,中小型城市相對滯后。客戶需求主要以金融、文博、商業、教育、醫療、賓館酒店、政府機構、市政設施、交通、能源等重點行業為服務對象,而且這些重點行業需求數量較大、安防服務等級較高。
在中國,防盜報警產品雖然不如電子產品如手機、電腦以及家用電子如電視、冰箱、洗衣機等那樣普及,但是如監控攝像頭、防盜報警器等安防設備已經得到廣泛認可,人們安防意識日漸增強。防盜報警產品也由過去的單一的產品朝全數字化探測器、全數字化網絡平臺、多角度控制手段等方向發展,與門禁系統、對講系統、監控系統進行大融合,產品功能將更加智能化。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的發展,防盜報警市場將進一步發酵,形成一個巨大的市場。采用云數字遠程視頻監控與聯網報警相結合、安全看護+保險理賠一站式服務模式:免費提供聯網報警設備、免費安裝和維護聯網報警設備。免費提供24小時的人工看防服務和保安巡邏服務,提供保險理賠服務,APP客戶端在手,隨時隨地的掌握現場動態,迎合了消費者的口味得到市場的認可。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安全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個人安全意識也不斷增強,以及受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等影響,防盜報警已越來越收到人們的認可與重視,逐漸進入到尋常百姓家里,從以往的專業化向民用化過渡。防盜報警市場也將保持50%左右的穩定增長率。
三、防盜報警的技術融合發展
就當下而言,大多數報警產品本身還不具備任何人工智能的基礎功能和技術運用,往往都是迎合市場,生造概念--即便是大數據的技術和運用,也是當前報警行業所不具備的。廣大的報警運營商們一方面對于日常報警服務過程中的數據既不會管理更不會利用(其實,這些數據基本上是無用信息),同時又過分"敝帚自珍"缺乏開放的胸懷和思維。
一般意義而言,報警行業特別是聯網報警服務企業掌握了大量的客戶數據,包括當地客戶的經營類別、客戶信息、設備信息、防區搭配、使用習慣、報警(故障)頻率、發案特征等等各種日常報警服務過程中涉及到的信息數據。同時,報警服務平臺(不管是網絡云平臺還是本地服務平臺)基本上也在定期對這些數據進行備份(根據不同的企業情況,一般是根據客戶數量的多寡對報警平臺數據進行每天/每周/每月定期備份),各報警運營商對于這些數據也僅僅只是做留存(基本上是各地公安/治安對于涉案的相關信息有備份時間的要求以便備查),談不上利用、難以產生價值或者根本就不具備利用的價值。
之所以說當前的報警平臺積累的各種數據是無用信息,根本原因在于兩個方面:一是不管是當前的報警設備生產廠家還是報警服務平臺的運營商本身都不具備數據挖掘和分析的能力,二是當前的報警服務運營所采集到的數據本身只對各地的運營商改進常規的安全服務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不能對于廣大的客戶群體提供增值服務進而產生收益。
從報警設備廠家而言,所提供的硬件產品只是基于當前的產品技術特征和應用場景進行指標化的提升,本身沒有提供更多的附加值,同時在軟件和平臺的功能設計和完善上也缺乏數據整合與應用的能力和思維(絕大多數廠家都在空談平臺戰略思維,在實際落地上缺乏行動和案例)。
另一方面,報警服務運營商看似掌握了大量的數據(這些信息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客戶信息、系統信息、使用信息),實際上這些數據基本上屬于無用和冗余,一則如前文所說的無法為用戶帶來附加值(報警運營商本身沒有能夠提供增值服務的業務類型和需求滿足能力),二是運營商的相關服務人員(主要指技術維護人員)沒有使用數據的能力和習慣--絕大多數情況下,報警平臺積累的常見、大量的數據是誤報信息和布撤防信息--任何一個地區的用戶的布撤防時間段都相對固定(實體店經營本身只有冬夏的季節分別),布撤防信息只能作為被盜后的免責佐證;對于誤報問題,技術維護員不需要數據的統計和分析就能夠判斷出某一個用戶的誤報原因(畢竟熟悉客戶的就是每天在現場處置的技術服務員,甚至有些本來就是一直未解決的頑固性問題)。
從這兩個現實情況而言,報警服務行業的大數據化基本上已經成為一個偽命題,這也是近一兩年打著大數據旗號的運營模式越來越少的根本原因。但是,報警服務行業是否就不能真正實現大數據化并利用大數據的理念和工具得到更好的發展呢?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和疊加為這個方向展現了曙光。
四、報警服務市場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近兩三年,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在安防產業嶄露頭角,從智能監控系統(產品)到創建AI生態圈,新一代技術支撐對于整個產業的推動作用已日趨顯著。作為安防產業的細分市場,報警服務業由于市場規模較小、復制性弱(區域性發展的行業特點限制了服務模式的推廣與復制)等特點,沒能成為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落地的主戰場,呈現出一定的邊緣化態勢。與此同時,受經濟環境和外部市場環境影響,聯網報警服務業整體發展近年來呈下行趨勢,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消費者更加多樣化的服務需求,已成為全行業企業不得不面對的痛點和難點。要想在人工智能、大數據時代占據"一席之地",不被時代所拋棄,對于為數不多的還依然堅持在報警領域深耕的企業而言,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查找行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與瓶頸。
一是面臨"自服務"沖擊,市場份額受到擠壓。
過去二十年,報警服務企業憑借7×24小時值機服務和專業巡查隊伍等優勢,借助政策性紅利,短時間內在金融、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能源等行業獲得快速發展。伴隨民用安防市場的快速發展,報警企業的服務范圍又進一步向商超、家庭用戶延伸,這一過程中,卻受到來自"自服務"模式的沖擊。("自服務",顧名思義,是指消費者借助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應用的前端設備和手機或電腦終端,以自助服務方式實現遠程異地實時監控、布撤防及報警服務。)對于傳統報警服務企業來說,市場份額面臨進一步壓縮。
二是來自跨界企業的正面競爭。
顛覆從來都不是內部出現。前面提到的"自服務"產品自帶報警功能就是一個警示。近幾年,越來越多具備技術研發實力的設備廠商、互聯網公司開始涉足安防,不遺余力地推廣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產業生態圈和各類AI場景應用,不得不說,這些跨界企業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對于整個產業的轉型和升級具有積極意義,但同時也對傳統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帶來挑戰。
三是自身缺少革新和探索精神。
盡管國內報警服務業已經發展二十余年,但技術和服務革新速度和周期卻十分緩慢。報警技術領域距離上一輪以無線網絡傳輸為核心的技術革新已經過去十五年(2004年,有線/無線網絡報警的出現,突破了電話傳輸不具備前端設備檢測和系統故障排查功能的局限性,廣泛應用于報警服務),近年來報警技術應用水平卻停滯不前。受此影響,報警服務模式也沒有出現太多的創新,"為用戶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多停留在業務推廣和宣傳階段,服務實施階段難免復制原有模式,真正意義上做到技術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的報警企業不多。"內憂外患"之下,傳統報警服務業能否在人工智能、大數據時代突出重圍,值得所有從業者深入思索和探討。